涨价、裁员、降本,破产潮下轮胎企业花样求生存
据阿里拍卖网公告,中国华融天津市分公司于2023年11月14日-2024年05月12日对天津市拓普轮胎有限公司超15亿债权进行公开处置。成立20余年的拓普轮胎的倒台,只是当下中小轮胎企业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已有26家轮胎经销商破产;32家轮胎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欠款总金额超过8700万元。不仅国内市场,诸如固特异、米其林、诺记等国际轮胎巨头也纷纷裁员。难道,轮胎企业的日子如此难过吗?
01
一大波轮胎企业挺不住了
今年以来,轮胎企业破产清算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
2月,平阴县人民法院裁定受理仲利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申请山东瑞翔轮胎制造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3月,常州市武进城南橡塑模具有限公司以上海亿佳轮胎橡胶有限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其进行破产清算。
4月,上海亿佳轮胎橡胶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清算,申请人为常州市武进城南橡塑模具有限公司。
5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诏安县支行向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福建省诏安县汽车轮胎加工厂实行破产清算。
6月,短短一个月内就有包括密山市黑台轮胎翻新厂、七台河市华威轮胎销售有限公司、浙江金茂橡胶助剂品有限公司、南通博实橡胶有限公司、上海思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在内的五家轮胎企业破产清算。
时间进入下半年,情况并未有所好转,破产清算、强制清算、吊销执照成为不少国内轮胎企业的结局。不仅国内轮胎企业,国际轮胎巨头也有些焦头烂额。
9月22日,固特异轮胎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实施全面的合理化计划。按照计划,该公司亚太区部门将裁员700人,并出售多家零售门店。此前,这家公司宣布重组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业务,该地区预计裁员1200人,占区域员工总数的15%。事实上,固特异已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营收、利润下滑的情况。
而在此之前,诺记轮胎开启了裁员流程,涉及人数约160人。普利司通将其在泰国的其Rangsit的卡客车轮胎厂关闭,该工厂于1967年开业,日产能为2100条卡客车轮胎,截至2023年9月30日,该工厂约有1070名员工。米其林北美已通知员工、客户、社区领袖和其他公共利益相关者,该公司将开始逐步减少其俄克拉荷马州阿德莫尔工厂的轮胎生产,目标是在2025年底或更早之前完成这一过程。
02
涨价与降价的矛盾两难
破产、裁员、关停,为何轮胎行业这般光景?轮胎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廖庆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这仅是轮胎行业的一个侧面。
轮胎行业与汽车行业不同,政策引导的作用力相对较小,在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下,行业加速出清,弱势企业不断淘汰实属正常。而从国内轮胎市场来看,今年行情较前两年明显好转。
2023年,多家轮胎厂销量实现了同比大幅提升,仅上半年,国内9家上市轮胎企业的轮胎产销量均在1亿条以上。
2023年持续的高通胀,让海外市场更加渴望高性价比的中国轮胎。今年1-9月,中国轮胎在欧洲、南美和亚洲其他国家经常被“抢购一空”,可以说能够出口且高性价比的中国轮胎全球供不应求。
轮胎行业的涨价潮从年初一直涨到现在,尤其下半年,前有米其林、普利司通等外国大牌轮胎率先在八月宣布上调价格,后有赛轮、玲珑等国产龙头领衔九月轮胎涨价,11月也有超30家轮胎企业开启涨价潮。截止目前,宣布上调价格的轮胎企业多达数十家,轮胎价格可谓“全线失控”。
轮胎价格上调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廖庆谈及,疫情后,轮胎行业的高开工率大致原材料供应吃紧,包括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炭黑等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涨幅较大,直接推高了轮胎企业的成本。但由于对疫情后市场的乐观判断,不少轮胎企业的产能规划较大,导致目前国内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供过于求。
“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轮胎企业上调价格,但供过于求开始又让价格涨不起来,于是大家可以看到,今年‘双十一’一些企业搞起促销,轮胎价格开始击穿底价,甚至低至百元以内。” 廖庆说。
前几年轮胎企业一直在谋转型,在破产潮中采取各种措施求生存。今年轮胎市场较前两年有所上升,但也不乏诸多隐忧,其中供大于求下的促销和原材料上涨倒逼的价格上涨,成为了一对显而易见的矛盾。
03
轮胎巨头绞尽脑汁降成本
有业内人士指出,轮胎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厂家看似涨价,实则是明涨暗降,变相促销让经销商备库存。轮胎价格被卷入百元以内,背后是消费降级以及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有部分轮胎经销商表示,“轮胎店卖不动了,两个月的库存量半年都卖不出去”,轮胎经销商已经进入卷生死的关键时刻。
业内人士曹希强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轮胎企业产量大增势必给经销商下达更艰巨的任务,经销商夹在厂家和消费者中间左右为难,所以眼下日子最难过的其实是轮胎经销商。
曹希强指出,在产能扩张期,不管是强势涨价还是陆续裁员,透露出的都是轮胎企业的大转型趋势。不止国际巨头,今年下半年,国内轮胎企业也开始了一定程度的裁员调整。高企的原材料价格、用人成本和各类管理费用都在持续推高轮胎企业的成本,进而吞噬利润,轮胎企业正在绞尽脑汁寻找降本增效的途径,以求在行业整合优化过程中谋得生存。
作为轮胎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轮胎行业在产销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格局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曹希强认为,第一,小企业不断淘汰,大企业陆续扩产,轮胎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残酷了,优胜劣汰留下佼佼者才能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
第二,中国轮胎全球产能大转移。中国轮胎不再局限于从国内生产出口,而是纷纷在国外设厂实现全球化的产能布局,比如玲珑轮胎和森麒麟已经涉足东南亚以外地区,森麒麟甚至已经加码欧洲和非洲的轮胎产能。
第三,走品牌化路线。目前,我国轮胎出口只有销量,没有品牌,轮胎圈里流传一句话,“中国轮胎不是产能过剩,而是品牌过剩”。一些企业把品牌做烂后换个牌子继续做,或者一条轮胎贴多个品牌在不同区域和渠道流通,这种做法除了增加市场竞争复杂度毫无意义。目前,中国轮胎在全球尚无知名品牌,也未形成品牌效应,下一步必须打造品牌文化。
第四,用技术创新与国际品牌较量。近年来,美国、欧洲、墨西哥、阿根廷、印度、南非等国频繁对中国轮胎采取双反措施,挤压中国产轮胎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导致中国轮胎出口的成本越来越高。但随着中国轮胎质量越来越好,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将来未必不可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
(应采访对象要求,廖庆为化名)
页:
[1]